这次采访的人有点小特殊,因为她本身的职业是杭州师范大学的老师,并且教授的是对外汉语。有着20多年教龄是她,是杭师中文系的资深级教师,还多次作为学校代表出去交流学习。对于英语学习,她虽然和很多人一样有过学习的想法,但是繁忙的工作加上真正使用的机会不多,她并没有把加强英语学习提上日程。那么她又是怎么样结缘平和,开始在这里的学习呢?
从老师到学生——身份的变化
Mary的学生中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留学生,在课堂上都是用中文交流,在课后也只是非常简单的英语对话,是以她从来也没觉得自己的英语有什么问题。
没发现问题不代表没有问题,Mary决定学习英语的契机源于一次去美国的交流活动。在美国那样的语言环境,一直以为英语还可以的她发现自己居然一句也听不懂。她可以提问,可以看懂一些文字图标,可是她真的是完全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这让她一下子变得手足无措,连在美国的交流活动也亏得同事的帮忙才得以顺利完成。
这次活动回来后,她学习英语的想法突然变的迫切起来。之前在国内的英语,大家都是“悠着”说的,一旦碰上货真价实的英语,她就原形毕露了。一定要加强听力,一定要学好英语,Mary默默地为自己定下目标。可是去哪里学、怎么学呢?这又成了她的新困扰。其实在Mary的朋友中英语能力很强的人不在少数,有的甚至是在美国教英语的老师。故此,当大家了解到她想要学英语的时候,不少朋友都毛遂自荐,愿意友情帮她辅导。刚开始,她也考虑过要不要让朋友教,不过她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如果没有严格的上课管理,系统的教学内容,固定的学习时间,仅靠自觉,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她需要的是把自己逼到“绝境”,不给自己松懈偷懒的机会。正当她为此一筹莫展的时候,她的儿子向她推荐了平和英语村。
从母子到同学——关系的变化
Mary 的儿子Peter是平和的老学员,参加过TIE课程和冬令营,现在是杭州十四中的学生。纯英语环境、全日制密集课程、专业SA教务管理,考虑到这些优势,Peter认为平和是妈妈的最佳选择。
Mary的第一个主课老师是Ann,无巧不成书,Ann也正是Peter之前的老师,两人一下子就有了共同话题。原来Peter在平和学习的时间虽然不算很长,但是他踏实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热情友好的性格深受老师们的喜欢,所以说起他来老师们都是很有印象。
如此一来,儿子一下子成了自己的同学,甚至还是“前辈”。由于Mary回家住,所以每天回家之后,她都会和儿子分享今天在学校里的事情。她本来还想和儿子在家里也用英语交流,但是程度远高于她的Peter却不买账,以她英语太差为由拒绝,这着实打击了Mary,不过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学好英语的决心。
从感性到理性——态度的变化
上课初期,她基本能听懂70%~80%的内容,因为担心听不懂的地方会影响学习效果,她还特意找老师沟通,Ann安慰她说,能听懂这样的程度是最好的,如果全都懂那还学什么?有不明白的地方,你才知道自己在哪方面需要提高,才有进步的空间。
在老师的开导和帮助下,Mary的自信回来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每天早上7点多,她就开车到了学校。这时的学校还没有开门,她便自觉的在车上听英语听力,等到学校开门,她就到教室参加早读。她说,“平时上课时间安排的很满,晚课结束后回到家已经快10点。中午和周末的时间,又有很多学校的事情要处理。学习的时间总是觉得不够用呀。”所以每天早上的自学时间,是她最珍惜的。
也许是有丰富的做老师的经验,她懂得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白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知道自己最迫切需要提高的是什么。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已经从最开始感性的想学英语,变成现在理性的知道怎样学好英语。
一个月的课程结束之后,Mary本打算再学一段时间,但是学校的工作越积越多,她很遗憾没有办法再花这么多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虽然在平和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现在的Mary已经感受到了英语学习的乐趣,她更决定要好好的利用自己的工作,多和留学生们交流,将英语学习当成习惯,一直持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