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旸昨天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本报从上月起连续多次报道这个28岁的女孩:她四年前放弃出国读博士的机会,留任贵州财经学院,一边在大学教书,一边去贵州山区支教;而她的第一封求助信就是从杭州发出的,并辗转发到本报,希望能找到接替她的继任者。
这次央视记者赶到了贵州山区,拍摄彭旸在那里上课、生活的现场。
镜头里,彭旸搂着一个小男孩,这个孩子叫刚刚,是彭旸在贵州收养的“儿子”,当年彭旸去的时候,这个脏兮兮的孩子几乎不和任何人说话,四年的时间,彭旸打开了他的心扉,他在镜头前露出一脸灿烂的笑容。
昨天晚上9点半,记者再度连线彭旸,她正在贵州支教地毕节。
记者问,上了央视新闻,是不是有很多人向她祝贺,她笑笑说知道了,但自己没看。
新闻播出没几分钟后,她开始频频接到各路电话,大多是朋友、学生,“他们说,哎呀,上了电视你变胖啦,普通话很难听啦……”没人说起支教,也不会祝贺,“他们知道我在做什么,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央视还去采访了彭旸的爸妈。她妈妈在镜头前哭了,“她一直为我没有赶回来见外公外婆最后一面而伤心。”彭旸爸爸则拒绝了采访,“我爸很低调。”
彭旸在电话里又向记者说起招募志愿者和给志愿者培训的事,上次来杭州她也很焦虑,反复提起这件事。“我希望报名的人还能再多一点。并且去贵州前一定要培训”。
彭旸笑着说四天前刚有一个在香港理工大学读书的杭州男孩余维跟着她去贵州了。
“他非常优秀,可不会烧菜。现在他的主要任务是先跟我们学做饭。”“一定要培训,不然他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半途而废。”彭旸说这是她眼下最着急的事,留给她的时间不多了。
电话那头,记者听到有谈话声,一问,原来还是央视的记者,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又跟着她拍摄,准备下周播放。帮彭旸转发求助信的平和英语学校张校长悄悄告诉记者,最初央视记者联系彭旸时,她曾经拒绝采访。
记者问彭旸,为什么拒绝?答:“我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很满意,不想改变。”
再问:为什么现在又接受了?
答:“我们校领导说服了我,理由是我接受采访可以帮助更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