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环球之航

蔡德贵、郭齐家珠海平和传统文化讲座

时间:2009-12-21 00:00:00  来源:平和英语  作者:平和英语
简述 :天人合一,人和自然都需走向和谐。钱不代表幸福,富有不代表幸福,如果能够明白这一点的话,社会才会达到真正的和谐。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精髓,便是体现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 ,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必将给中国和世界的和谐,营造新的契机

构建和谐自然人类社会,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蔡德贵、郭齐家等在平和传统文化现状和未来讲座

2005年5月9日

主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未来
时间:2005年5月9日
地点:平和英语
主持:平和英语校长 洪秀平
主要发言人:山东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蔡德贵
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齐家
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宗贤
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
海归学者、国际教育基金会的彭小鹏
珠海市丹田集团有限公司丁联盟
记录: 杨洁

聚会平和,名家对话探讨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凝聚了民族精神和灵魂
认同敬重,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
拯救人类,以仁爱孝敬和谐为根本
中国经典,走向世界治国安民法宝
儿童读经,从小打实中国文化底蕴
世界文化,几千年演变为几大体系
三大文化,合一自然派最利于人类
儒家思想,逐渐引导世界文化衍变
重任在肩,攻克语言关向世界传播
历经转折,儒学研究从边缘到复兴
走出东方,儒学才能成为世界资源
儒学传承,纳入基础教育事半功倍
双向交流,扬长避短方可成为主导
教书育人,修炼成熟才是真正成功
任重道远,文化传播须众人共努力
民族自信,让我们能坦然面对世界
中西合璧,在包容整合中走向统一
改变人生,培养孩子就是构建未来
道在民间,既是规律也铭刻在历史
和谐有序,人类社会才富有生命力
文化冲突,达到平衡才可带来和平
有限资源,生存竞争审视文化价值
天人合一,人和自然都需走向和谐

聚会平和,名家对话探讨传统文化

洪秀平 :各位,晚上好 。今天给大家介绍几个嘉宾,蔡德贵教授和刘宗贤教授,他们是山东大学和社科院的著名教授,是平和多年的朋友,他们俩正好从印度探亲回来,路过珠海,来与大家交流。

今天我们也很幸运请来了郭齐家教授,郭教授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史的专家,珠海北师大特别请来在传授中国传统文化。我是通过国际教育基金会的彭小鹏先生引荐最近才认识的。郭教授曾在凤凰台世纪大讲坛上讲过少儿读经的重要性。我从网上下载下来,传给很多朋友看过。 今晚还有专程从广州来的信孚教育集团的信力建董事长,他十分关注和支持中国的文化事业,他与平和在文化推广方面合作很多。

其他几位,有珠海九号仓的画家代表,也有电视台的,还有郭教授的夫人和弟弟。彭小鹏先生也是海归者,当年在美国芝加哥和我是邻居。很多年没有见面,最近才联系到的。现在他安家珠海,他夫人也在平和教学。还有珠海房地产企业的代表。今天大家聚在一起,

    聚会平和,名家对话探讨传统文化

我觉得很高兴。
今天的文化沙龙座谈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未来,

三位教授在这方面都是很有研究的,如果在网上搜索,大家会发现三位教授在各个领域都著述很多。今天能够把三位教授一起都请过来,我觉得非常难得和荣幸。请郭教授先讲吧。回目录>>>

中华文化,凝聚了民族精神和灵魂

郭齐家:今天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聚会,刘教授、蔡教授都是我的老朋友,中华传统文化方面,蔡教授他们的研究比我要深入,每年开传统文化讨论会,我们都要见几次面,去年八月份在马来西亚见过,十月份又在北京见过。

洪校长是最近刚刚认识的,上次彭先生兄弟俩以及洪校长三个人和我们见过一次。他们三位都是海归派,都很不简单,在国外呆了很多年,对国外的文化比较熟,反过来对中国文化则怀有一种很深切真挚的感情,有深刻的认识,这让我特别感动,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说到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有它无限美好的未来和前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同,它是我们这块土地上所生长出来的,是我们几千年来这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1995年3月,赵朴初、冰心、曹禺、夏衍这些文化名流,总共有九位老人,联合给全国政协写了一个建议,紧急呼吁,他们写了这么几句话:"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和依据,也是几千年来我们这个民族几经重大灾难却始终没有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让这些传统文化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就成了民族和历史的罪人。"

这几句话,分量很重,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都很重视,后来北京马上就成立了一个"圣陶实验学校",当时请我,以及北京的几位学者,去帮它认证、重建。因为这几位老人说,要从幼年就开始培养这些孩子们,让他们懂得中国文化。如果再不懂,我们就没办法向祖先交代,我们就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我们就面临着我们的文化中断的危险。而文化的中断、文化的失落,也就是这个民族的失落。回目录>>>

认同敬重,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

郭齐家:民族不光是体现在皮肤和头发上,我们是黑头发黄皮肤,我有个朋友对我说,现在美国笑话他是黄香蕉,外面是黄的,里面是白的。我们中国人现在也一样,跟外国人一样不了解中国文化,相反,外国人很重视中国文化,中国人却鄙视中国文化。

我有个学生,是1979年入学的,入学的时候他就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他叫孔子是"孔老二",我们讲什么他都听不懂。等到他念了博士之后,到云南师范去教书,学校把他派到美国去,美国朋友请他介绍传统文化,他却批判中国传统问题。美国朋友说:你怎么这样认为?我们读了以后跟你的感觉不一样。结果美国人把美国人写的书给他看,当他看到美国人对孔子的评价时,他才意识到,原来是他错了。"孔子不是封建保守的么,难道是我错了?"

他这时候才静下心来读孔子的书,原来他根本从来没有读过《论语》,只是批判,说它封建保守落后。结果花了几年时间读了以后,他的心灵也变化了。后来他发表了一篇文章,叫《世界儒学的复兴和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我在教育杂志上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很惊奇,这个学生过去不是反对儒学的吗?当然在文章中我也看到确实有一段话,他说,我过去是反对的,但是在美国被教育了。

后来正好我到云南昆明去讲课,我就去找他。他说,我正要找你呢,过去我总是反对听你的课,没想到现在我变了。他花了三年到五年时间,认真读了几本书,现在整个情感变了,他把他公司里很大一部分自己买的书送给幼儿园、小学、中学,自己把很多时间花在普及传统文化上面。我也不得不说:"哎呀,你真是了不起。"

我还有一个学生,他去参加一个研究生班。我讲了三天传统文化,其中有一天半,我在讲孔子,他从来没有听说过孔子,他不知道孔子是什么。后来他就去书店买《论语》,《论语》是一万一千七百零五个字,他一口气读了三遍。他是教中学数学的,读了三遍以后他整个就变了,为人处世,从里到外,他开始对中国文化有了一种敬重的感觉。我们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不认同,缺乏敬重,缺乏尊重的感情,是鄙视的。这和外国人不同,外国人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是非常尊重的,甚至对我们的文化也是尊重的,我觉得我们的差别就在这里。回目录>>>

拯救人类,以仁爱孝敬和谐为根本

郭齐家:这一百年我们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引进西方的科学、西方的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最大的失误就是不认识自己的祖先,不认识自己的母亲,这个悬殊太大。

我举几个例子给大家,现在我们在到处宣传《弟子规》,《弟子规》是一个儿童读物,我们在广东汕头给儿童讲《弟子规》,其中有一个七岁的女孩,受了两个星期的教育,能背下来了,让她谈感想,这个女孩说:"原来我还不知道做人要孝顺父母。"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说得大家更惊奇,"在读《弟子规》之前,我整天想的是谋害自己的父母"。她母亲就坐在她旁边,听到这话,一愣。七岁的小孩,说这样的话。这是真实的事,不是虚构的。

还有,在南方有一个13岁的男孩,他因为想买一个手机,没有钱,突然想起他父母买过保险,于是他在做饭的时候放了老鼠药,第一步把他的爸爸毒死了,第二天又做饭把他妈妈毒死了,毒死之后他问他婶婶,我爸妈不是入了保险吗?他婶婶才恍然大悟,想到他爸妈的突然死亡跟他是有关系的,于是赶紧给公安局打电话,一经调查,果然是他。这也是真实的故事。

为了一万块钱,他害死自己亲身的父母,为什么?就为了买一个手机。还有电脑,现在变成了魔,把儿童的心理都夺走了。前几天也有一个13岁的男孩从24楼上跳下来,因为他36个小时在网上,他爸妈好不容易把他找回来,还不敢刺激他,以为他那天晚上在休息,因为第二天要上课的。谁知他那天晚上写了绝命书,第二天早上没有上学,背着书包,跑到24楼跳下去了,据说姿势还是双腿盘膝跳下去的,这是在网上看到的。

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是这样吗?本来我们民族有圣贤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提出了做人的要求,提出了做人的方法,让我们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这是我们的圣贤之道。

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时候。现在提倡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但最重要的一个化没有,即"人性化",人性被扭曲了。大家看资本主义国家,这两三百年来,大量地破坏自然,已经把我们世界毁得不像样了。我们几百亿年,好好的一个地球,好好的一个家园,现在几乎要报废了。我们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的空气污染、严重的生态失衡等问题。美国在说我们要搬到别的星球上去,毁灭了一个球还要毁灭另一个球。所以我觉得西方的现代化是一个特例,不一定它就是一个好的方向。

这个时候我们再回头想想,那九位老人所说,我们成了民族和历史的罪人,我们还有未来吗?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读圣贤书,圣贤教了我们什么?人和人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身心的和谐,这都是圣贤教的。可是我们恰恰都违背了这些根本的东西。我们人类还往什么地方走?

所以传统文化的未来应该是非常大的,要拯救地球,拯救人类,就需要它,因为它直指人心,直指人性,人性不能扭曲的。人是以仁爱,以情感为主,不是以利害关系为主。我今天还布置学生了一个任务,给家里写一封家书,不要用电脑打,要用钢笔写。我们懂不懂我们父母对我们的恩爱?知恩图报,孝敬父母不是封建迷信,孝敬父母是尊重生命之源。我们每一个人可以选择你居住的地区,但是不能选择自己的生命之源。我们每个人可以选择任何一个职业,但是你不能选择你的童年或少年,不能选择你的父母。这就是传统文化。回目录>>>

中国经典,走向世界治国安民法宝

郭齐家:美国有两个孔子铜像,下面都有一句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大同"。什么人性人权,都在这里,所以美国很尊重孔子,美国的教师节是孔子的生日,我们自己倒不是。

2003年7月17号参政消息发表一个消息说,基辛格讲:美国的领导人应该学习中国的古典知识。这话讲给谁听?讲给布什听。大家知道基辛格1971年到中国来,跟尼克松总统一起来的。当尼克松在列举一系列需要共同关注的国家和地区、就国际问题谈论具体细节时,毛主席摆了摆手,指着周恩来说道:"这些问题不是在我这里谈。这些问题应该同周总理谈。我谈哲学问题。"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底蕴所造就的一个政治领袖,要谈文化和哲学,所以基辛格博士一直对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很尊敬:这是大国,五千年文明孕育出来的领袖。所以直到现在他还提出,美国领导应该学习中国的古典知识,他是从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有所感触,所以自从他提出这个以后,美国总统的文化顾问给美国的总统提了很多的意见,建议他们应该读什么书。当然,美国总统读不读这些书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的古代经典在世界文化上有它的地位,有它不可抵御的作用。回目录>>>

儿童读经,扎实好中国文化的底蕴

郭齐家: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很多,我想大致有几点。第一是关于论语观,《大学》、《中庸》、《论语》为论语观,第二是自然观,老子和庄子他们的回归自然,第三是系统观,《易经》为代表,第四是生态观,《黄帝内经》为代表。第五是真空观,佛教的。至少有这几个系别。

如果我们每个儿童能够在这方面下一点工夫,接受一点,那么长大后再学西方文化、西方语言,就不会出问题了,能撑得起我们这个国家的脊梁。脑力即国力,我们国家的未来,就是脑力。幼年时期要有意识地让他们读中国文化,从小有中国文化的底蕴,长大以后接受什么文化都不怕了。 老一辈的留学生就是强,第一届庚子赔款的留学生梅贻琦,在美国十几年,没有被美国西化掉,他回来到清华任教,1931年当了校长,一直还是以中国文化为他的根。他在1941年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大学一解》,来总结清华大学办了三十年的经验,他在文中反复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善"的古训。他没有被西化掉,因为中国文化是自己的东西。

所以最近这些年,我在中华孔子学会,也经常提到一些老一辈,他们很支持我们从儿童开始抓起。我到全国各地讲了三四百场,关于儿童读经的重要性,我们都是义务的,不要一分钱。我最近到福建去了六天,讲了八场,都是老百姓请我们去的。最大一场有九百多人,我们就是讲这些道理,讲儿童读经的重要性。 五一我去了南宁,南宁一个三十多岁的小伙子,居然说动了省妇联市妇联的领导,他提出了一个百万家庭诵读经典的计划,让我去讲。我觉得这个小伙子真不简单。一百万家庭啊,我们打个折扣,说十万吧,别说十万,就是一万,也不得了。那时候南宁就成为一个真正的文明城市了。

大家看现在连战、宋楚瑜过来大陆,胡锦涛对连战的第一句话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讲的。连战回应,"逝者如斯夫。"也是孔子讲的,孔子的话在对应。中国古代就是这样,诗和诗对应。这一代领导还赶上了一点,知道孔子的话。这就是文化,这就是民心。 今天来了这么多珠海的朋友,我们见一见非常好。珠海北师大请我在这里工作至少三年,这三年我在珠海工作,可以多和大家交流,我希望珠海也成为一个文明的城市,成为宣扬中国文化,诵读中国文化的一个中心点。
我先说这些,请他们多谈谈吧。

掌声。回目录>>>

世界文化,几千年演变为几大体系


蔡德贵:齐家教授讲得非常好,而且他本人对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儒学很有研究。这几年他在搞儿童读经的项目,身体力行,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我非常敬佩,他的发言很精彩。 我个人的出身背景比较复杂,我是学阿拉伯语的。后来搞的是阿拉伯哲学、伊斯兰哲学,然后涉及到宗教哲学,巴哈伊信仰的研究。中国哲学这一块我始终是打边鼓,所以在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家面前,我始终不敢放胆讲。

但是我还有一个自己的视角,就是我个人对世界的文化体系接触得比较多。原先,从大的范围来讲,世界上很多专家把世界文化分成了很多体系,最多的有四百多个体系,后来又由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归结为26个。但是后来季羡林先生认为,没有必要分成这么多,在他看来,人类历史上的文化可以归并为四大文化体系:一、中国文化体系;二、印度文化体系;三、波斯、阿拉伯文化体系;四、欧洲文化体系。这四个文化体系都是古老的、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文化体系。原先我对这四大文化体系也是基本都这么认为的。但这次,去了印度之后发现好像印度文化和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大致可以归到一个相近的范畴。 有一次在印度饭馆吃饭的时候我突发奇想,实际上四大文化体系完全可以合并为三大文化体系。第一中国文化不变,特点之一,吃饭用筷子,可以形象地表示为"筷子文化圈",中国、日本、朝鲜、新加坡、韩国、东南亚等华人聚集区,都属于这个文化圈。用筷子来吃饭,然后崇奉的是儒家的经典,佛教的经典,道家的经典,这是一个儒释道互融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圈是合一自然派,和自然合一,拿筷子吃饭。人是人,筷子是自然,合一,夹东西,吃到嘴里了。 第二是亲证自然派。把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印度文化两个文化合在一起。过去我们说伊斯兰和阿拉伯文化是一个后起的文化体系,因为他的先祖一个是古埃及文化,我们非常清楚,古埃及文化历史非常悠久,而且取得的文化成就是非常灿烂的。五千年以前的埃及为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后来古埃及文化中断了,它被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取代了,现代的埃及人和古代的埃及人已经不是一个连续的民族了。

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的另一个先导就是古巴比伦文化,发源于伊拉克这一带,古巴比伦文化,由于发明了楔形文字,所以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也非常大,但是它后来也中断了。所以古埃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后来就被融汇到了伊斯兰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范围非常大,它包括了22个阿拉伯国家,这22个阿拉伯国家之外,伊斯兰国家最大的是印度尼西亚,然后是巴基斯坦,再是孟加拉。

这三大伊斯兰国家之外,伊朗是个大国家,伊朗和阿拉伯的关系,国内很多人不是很清楚,很多人认为是一家,实际上他们是两个民族。阿拉伯和犹太人原先是兄弟民族,最先由兄弟俩分化出来的,而现在他们成了仇家。而伊朗文化,伊朗人和印度人,都属于雅利安族,和欧洲是一个祖先,被称为雅利安族,所以他们的语系是印欧语系。

伊斯兰文化,吃饭用手抓,这次我到印度,印度人也是用手抓,什么好的饭,用勺子叉子,不香,非要用手抓,他们才吃的香。现在两大文化为什么能合并在一起呢。因为印度也是有灿烂文化的国家,佛教产生于这个国家,但是很可惜,现在印度几乎没有佛教徒,它的宗教主要是印度教,是婆罗门教和佛教的融合体,除了印度教之外,现在印度活跃的宗教是锡克教,和耆那教,耆那教的历史有几千年了,完全吃素,这两大宗教现在印度也很活跃。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印度的伊斯兰教徒相当多,接近一亿,所以印度虽然不是伊斯兰国家,但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地方比比皆是。包括著名的泰姬陵,七大奇迹之一,完全是伊斯兰风格,泰姬陵上书写的全部是阿拉伯文的《古兰经》。也是伊斯兰文化的象征。

而佛教的文化在德里北边的地区,靠近尼泊尔的地方才有。这一亿多穆斯林和印度人融合在一起,生活方式非常接近。包括印度饭,基本上是波斯和阿拉伯风味,所以我觉得这两大文化体系的共同特点好像就是手抓文化。它的特点是什么呢?用泰戈尔的话说是亲证自然,对自然必须有切身感受,直接用身体的一部分去接触自然,然后才感到亲切,这个文化特点也是非常清楚的。

第三是分割自然派。希腊罗马文化,到现在的欧美,是用刀叉吃饭,离了刀和叉子就吃不了饭,刀子的功能是把自然切开,一块肉要切成几段,否则就没法吃到嘴里,所以我把这个西方文化归结为分割自然派。回目录>>>

三大文化,合一自然派最有利人类

蔡德贵:三大文化,一个是合一自然派,一个是亲证自然派,一个是分割自然派。从这三大文化的优势和长短来看,我觉得现在统治世界的是分割自然派,因为它通过分割自然,科技发达。因为要分割自然,必需要科学技术,那么它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对自然征服的力度越来越大,所以高尖端高科技的东西都是他们发明的。但分割自然的恶果也非常明显,它严重地破坏了人和自然的平衡,这种文化将来如继续主宰世界文化,肯定会导致全球生态的失衡。

分割自然派,如果不从东方、不从筷子文化圈的"合一自然派"吸取精神营养,它会给人类造成危害,我觉得可以用一个波斯的宗教思想家阿布杜巴哈在一百年前说的,如果照西方的方式生活下去,人类在一百年之后,就要面临灭绝的境地。我觉得这话,不是危言耸听。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我觉得它们宗教的情怀非常浓厚,宗教情怀浓厚不是没有优点,有。但是宗教到底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现在人们还没有办法搞清楚。

所以回头看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合一自然派,因为是用筷子吃饭,人和自然(筷子)必须结合到一起才能把饭吃到嘴里头,实际上它的主导型的思维方式,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是天人合一的综合思维方式,而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发展演化开来,实际上是可以解决三大关系。因为人生在世,实际上就是三大关系。

第一是人天关系,即人和自然的关系,儒家的天人合一解决了。儒家经典里面,不管是《易经》也好,孔孟的著作也好,包括荀子的著作,基本上都有一个模式,也就是提倡天人合一,也有保护生态这方面的。"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把儒家的、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融会到这句诗里面来了。我觉得对于解决当前的环境危机,如果能让儒家文化起主导地位,可能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如果让每一个人都能真正认识到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作用,自然状况要好多了。我和很多学者交流的时候,有个别的外国学者就问我,儒家的东西这么好,你们中国的生态破坏怎么还是这么厉害。外国学者提出这个问题,我说,这个账不能算到儒家的头上来,就是因为这些人不懂儒家,他们没有把天人合一贯彻下去,所以才有这个恶果。

如果把这个关系解决好了,天人合一了,人与自然和谐了,对人类贡献会很大。

第二个关系就是人与人间的关系,或者人与社会的关系,季羡林先生经常提到他的老师,清华大学的陈寅恪先生,给他讲课,给他一句话,中国文化之要义,具于《白虎通》之三纲六纪。他一开始非常不服,怎么中国文化典籍那么多,就三纲六纪就概括了。到80岁后,季先生彻底地悟到了。

三纲六纪,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六纪,诸父,诸舅,昆弟,族人,师长,朋友,三大纲,加上六大纪,实际上人生在世的九个关系,都涉及到了。但是三纲六纪并不是说机械地泛用,季先生有个建议,像新加坡那样加以现代化地处理,新加坡就把三纲五常现代化地处理了,这三纲六纪呢,也应该可以很好地加以现代化的处理,如果处理好了,整个社会稳定了,全社会也就和谐了。

人生在世的第三大关系,无非是个人的灵与肉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肉体和精神,精神如何来指导肉体,儒家在这方面有很多经典,它的主旨就是提倡人要修身养性,通过不断地修身养性提高个人的人格品质,最后能够做到不愧屋漏,在没有任何人看见的情况下都不做坏事。这个道德境界是很高的。

从现在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管儒家也好,道家也好,这方面都提出了很多有益于当代社会的主张,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很好地发掘。像齐家教授这样,通过在儿童读经过程当中,进一步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我觉得可能是会让它进一步发挥它的作用。

从这方面来讲,从三大文化圈的比较来看,我觉得,因为合一自然派所用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综合的思维方式,点点面面全部都照顾到了。算是最全面的。所以可能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我讲的第一点。回目录>>>

儒家思想,逐渐引导世界文化衍变

蔡德贵:第二个问题,我最近在主持《中国儒学年鉴》的港澳台和海外这一部分,我想从去年这一年的变化来谈儒家,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中国儒学年鉴》已经编了五年了,这五年的儒学年鉴在编撰的过程中,我始终感到不管是国外还是港澳台,资料都相对薄弱,但是去年一年情况发生了变化,非常令我吃惊,吃惊到什么程度?

去年,大概有一个客观因素,孔子诞辰2555周年,联合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去年参加的活动有两项,第一个是中国的哲学节,在中国搞了一个调查,另一个就是去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儒学研讨会,主办单位之一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儒学国际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一个代表,致了一个贺信,其中有一句话说,在中国和亚洲许多国家,如果没有孔子就谈不上哲学。至今孔子的思想仍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并在社会关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层面极具影响力。

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充分认识到儒学传统在中国的重大意义,并致力于在理论和实践上继承和发扬儒学的优良传统。在去年,联合国积极参与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第二个信号,从港澳台及海外情况来讲,我觉得他们在儿童读经方面比我们早走了一步,尤其是新加坡,头几年就请了台湾一个非常著名的王财贵先生,去系统地推广,而且他们已经取得了实效。他们从80年代,李光耀当总理期间就开始设立儒家课程,所以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特别好。新加坡之外,现在马来西亚在华人中间也开始了推广儒家经典。港澳台方面都做得比较好。 第三个信号,去年一年,国际范围内召开的儒学学术研讨会,取得的成果特别丰硕。包括我和齐家教授参加的马来西亚去年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儒学大会,发表了一个著名的《吉隆坡宣言》,就把弘扬儒家思想作为未来马来西亚和其他各国儒家学者的一个根本目标。在台湾,在香港,去年都召开了规模比较大的,有的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儒学大会,在日本的关西大学也召开了。

第四个信号,去年一年,国外发表了大量的有新观点的学术论文,学术舞台上活跃的一些著名的大师,去年都有新作出版,发表的论文又有一些新观念。其他方面,包括俄罗斯一个著名的孔子研究院的院长嵇了拉,他几年前一直沉默,去年我也看到他发表的文章。 这是从积极方面,都是应该肯定儒家思想正在世界范围内重新热起来。回目录>>>

重任在肩,攻克语言关向世界传播

蔡德贵:当然,对于儒家思想,也有反对的,反面的,而且是很激烈的意见。我看到有两篇文章,《儒学误国论》和《儒学亡国论》。《儒学误国论》是谈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其实已经出版多年了。他重读了,得出一个结论,儒学误国。从万历十五年那一年的一件小事,证明儒家的祸害不小。现在儒学对国家的祸害也不小。作者是一个外国名字,但是显然是一个华人,也可能是化名,我从网上下载的。 另外去年也出现了一些与儒学不和谐的音符。一个是中国大陆在曲阜搞了一个官方的祭孔仪式。把贡品摆错了,把一个猪屁股对着孔子像,台湾的龚鹏程专门在网上发了一篇文章,对此大批了一顿。应该是猪头对着而不是猪尾巴对着。这说明官方祭奠中断多年,这个礼仪就都不知道了。

台湾"总统府",去年也附庸风雅,来了一个庆祝孔子诞辰2555周年的活动,结果给记者发邀请函写着庆祝孟子诞辰2555周年,荒唐至极,后来官方的网站马上修改,说是孔子,不是孟子,但是记者的邀请函上都没法改了。 然后就是,新加坡去年组织了一个儿童旅游团到曲阜去观光。有个孩子问,老师,孔府是哪家的政府啊?然后他老师就给他讲《春秋》。他说,老师,有了这个春秋,我们冬天这么过。他把这个春秋当成季节了。

这次我们在印度的一个学院讲完了儒家的传统,有个年轻的教师就问我这么个问题,孔子是一个人还是一族人?海外有些知道孔子的,但是他知道多少,我们不太清楚。所以这方面,我们在儒家的海外推广上,做得还不够。有一个学术会议上,有个人就提出来,我们老是担心外国渗透我们,为什么不用我们的好东西来渗透他们呢?让全世界都知道孔子思想,对人类有益,不是很好吗?我们整天在担心别人的渗透,我们有这么好的东西不推广到世界范围,不是很大的损失吗? 我觉得,如何在国内通过儿童读经,让更多的孩子,让更多的后代知道儒学,这是一项。另外一项,要让世界人民知道孔子,将来要由一些年轻人,尤其是英语好的年轻人,利用自己非常好的英语,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

平和英语以后说不定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做这个工作。据我所知,目前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对孔子的了解,好多人还靠的是冯友兰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课时用的材料。而最新的,能够吸收最近研究成果的,用英语介绍孔子的著作,几乎还没有。 从世界范围来讲,基本上对儒家文化从正统思想界来讲是认同的。1988年2月份在法国巴黎,75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聚会,过去说是宣言,现在搞清楚了不是宣言。而在会的一个瑞典籍的诺贝尔奖得主阿尔文博士说,如果人类要继续生存下去,那么就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这是阿尔文博士作为他大会的一个总结性发言,用个人的观点表述出来了。

我觉得是不是宣言都无关紧要,但它说明西方的自然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的合一自然,这种综合思维方式对人类可能有特殊的作用,他们已经意识到孔子的智慧是大智慧,是生命的智慧,甚至是全球人的智慧。

我觉得通过这些提倡,我们再从积极的方面把孔子思想用英文推介到世界,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定会有个美好的未来,这是可想而见的。如果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齐家教授所担忧的地球将毁灭可能就得到挽救了。我就简单说这些吧。掌声。

洪秀平 :很好,蔡教授从世界大范围里分析和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未来,蔡教授是世界宗教新流派的专家,他在山东大学有一个研究中心。下面我们再听听刘教授的吧,她是专门做儒家文化研究的,有很多年了。回目录>>>

历经转折,儒学研究从边缘到复兴

刘宗贤:刚才郭教授和老蔡都讲了,我就简单地谈一下我自己的体会吧。因为在几年前,我和老蔡一起来过到平和,有关传统文化的课题,我们也有过探讨和交流 ,洪校长也谈过他的一些经历,我觉得我的思想和洪校长在传统文化方面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我可以就这点谈谈我的体会。

我研究儒学也可以说是学习儒学,学习传统文化。我做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已经有23年了。我在大学读的专业也是阿拉伯语,我和老蔡以前是同班同学。所以到1978年以后考研,后来是社会科学院,文革的时候社会科学院取消了,1980年的时候重新恢复的,这个时候我考进了社会科学院,被分到山东社会科学院。从80年开始研究社会科学,如果说是专业性地研究儒学,是在1986年以后,因为这个是和中国儒学的际遇有关系的。在这之前儒学在中国可以说是完全被边缘化,完全被打倒在地,还踏上几百只脚。

1978年高考恢复以后,是讨论关于哲学和实践的关系,没有直接涉及到中国的哲学。一直到86年87年以后,香港和台湾的新儒学的信息反馈到大陆,我当时写文章就说,儒学在大陆八十年代后期才复出,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出口转内销的产物。新儒家是在五四时期,当时和西化派、马列派可以说是在对立争论中而起的一派。他们是兼具了儒家的思想,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灵魂。

这本来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会是香港和台湾的学者。反而感受这么深呢?我想这个可能和洪校长的体会有关系,他也是到了美国以后才发现自己的根原来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当时这么一大批人离开了大陆到孤岛上,他们对自己文化之根的怀念,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没有地方去宣泄,那么他们就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倾入到对儒学的研究上。正好在八十年代我们和港台那边的联系越来越多,他们的书大量流入了国内,加上海外学者和中国学者的交流,比如欧洲有汉学研究,虽然纯属学术范围的,也通过交流来到了中国大陆。这样儒学才开始重新复兴。

我刚才说到我开始研究儒学,当时因为有这个形势,山东成立了几个机构,一个是现在的曲阜师范大学成立的孔子研究院,另外一个是在山东师范大学成立的一个儒学研究所,在山东大学成立一个传统文化研究所,同时在一个时间成立了三个机构。在这之后我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到了对儒学的研究上。

我自己对儒学的研究也有一个曲折的思想过程。一开始我比较注重学理方面的研究,从思维结构上来考虑,从孟子研究起,儒家思想到底对中国人的思维结构有哪些影响。虽然说是儒学被打倒了,被边缘化了,但是我觉得它对中国人的精神影响还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最突出的是群体思想,我想叫群我关系,个人和群体的关系,这点非常深入,虽然遭到了批判,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但是它还是深深地潜藏在,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当中。

我想到,我们中学的时候学雷锋,学雷锋当时给我们印象最深是做一个螺丝钉。螺丝钉的定位就是不管把你放在哪你都要在那里转,都要在那个大机器里发挥自己的一份作用。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深藏的儒学的团体精神。我当时就觉得对于这个儒学,在学理上研究它和中国思维模式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发表很多这样的文章。回目录>>>

走出东方,儒学才能成为世界资源

刘宗贤:后来我在生活中发现,儒学的思想即便是在我们学者的群体里头,又好像不管用。现在人们对群体对集体的一些思想、一些情感完全被新的市场经济、被文化大革命,已经冲击得支离破碎了,所以我渐渐有点丧失信心,我觉得我研究的这个东西对中国人民到底有没有用。在九十年代开始,我开始有些丧失信心。

1999年我和老蔡有一机会到瑞士的兰德学院去访问。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学校,但是提倡人文教育,反对西方纯科技化、完全用科技理性来灌输给学生的教育。西方学校里,学生所学的科目,专业分类很细,对人文的教育很忽视,所以兰德强调人文教育。

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自二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当时我们在这里除了讨论老蔡的书稿以外,还给外国学生讲儒学。当时给研究生讲了两次课,也给他们办了暑期学习班,不同年龄层次,有13到16岁的,也有17到23岁,基本上是中小学和大学不同的年龄层次。我们给他们讲儒学,讲孔子,当时讲孔子是语录式的,比如"三人行比有我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还有"仁者爱仁",什么意思。学生都非常感兴趣,而且我还做了一次课题调查,发了一个问卷,问这些参加课的学生有多少人知道孔子,结果这个班49个人当中有一半人知道孔子,而且这一半人当中有一些还了解得相当深入。

我就把这个问卷和当时的曾经在北京的学校做过问卷比较了一下,北京的那份答卷非常不乐观,而我这个答卷比较乐观。做了这个比较之后,我受很大的启发。我就思考儒学为什么能复出的原因,我也思考儒学在未来中国的命运,能不能在中国以后的文化中占主导地位。

所以就一边写一边研究,我提出了三个观点,第一,儒学是世界性的精神文化资源,是代表中国人生命气质的一种精神、文化,但是它是在世界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种精神文化资源。所以不应该仅仅把它看成中国的,而应该把它看成一个富矿一样,这个富矿,要我们和其他国家的人民共同来开采。

第二个观点,我认为儒学要发展,就应该走出中国、走出东方。在这之前我们参加的一些儒学讨论会,大多数人都是东方的学者,除了中国以外,有韩国,日本,新加坡的,但还是一些东方学者,和西方学者接触的非常少。我感到如何把儒学传播到西方和西方的文化进行交流是一个很迫切的任务。

第三,儒学的生命力在于普及和传播。不仅是在中国的普及和传播,而且包括在国外的普及和传播,我觉得时代变了,整个文化的传播,文化的深入,都是靠传媒来取得人们的认同,影响人们的选择。儒学过去是靠读经来传播的,后来呢,我们这一代人对儒学的学习,和雷锋精神集体精神的学习,是从共产主义人生观里面学的,就是50年代是这么一个情况。

而到了6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整个的中断。所以我就感到现在儒学要传播,恐怕也要加入传媒的行列,把你的东西变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让大家潜移默化地去接受它,然后来选择这种人生观,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当时我这样想的。还有呢,儒学怎么传播到国外?我当时觉得,我们这些人很可悲,因为没有学过英语,在兰德学院还要有人来翻译。要有多少人用英语来讲儒学,这样才能把儒学传到国外。回目录>>>

儒学传承,纳入基础教育事半功倍

刘宗贤:当时我提出了这三点自己的感受。后来呢,跟老蔡又搞东方儒学研究。我们都是学东语系的,可能对东方文化有一种情结吧,所以就报了一个国家项目,"当代东方儒学",研究东方哲学发展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儒学已经被人们重视,它已经变成东方哲学的一个分支了。过去儒学根本不可以和东方哲学、和整个世界的哲学相提并论的。比如说,我们在八十年代一些从美国回来的学者交流的时候,他们说在美国他们也讲中国哲学,但是讲的时候所用的课本是一种资料性的东西,没有中国哲学这个说法。到了80年代末期,到了九十年代,儒学才渐渐地加入了世界哲学的行列,作为东方哲学的一个支流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我们就开始研究这个当代东方儒学。

研究当代东方儒学,我又有了一种切身的体会,儒学到底能不能在今后的中国,在世界成为一种被人们关注的,或者在中国成为一种主流的文化。因为当时在研究的时候,所涉及到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儒学,我就发现日本、韩国,包括新加坡,它们在现代化的转折期,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折的阶段,开始进入市场经济时,都有一个思想的转折、文化的转折。比如日本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有的这个转折,当时日本有一场很激烈的争论,就是传统文化、儒学到底还可取不可取?参加这个讨论的很多是官员,讨论的结果用教育部门的文件体现出来的。

一直到现在,我们看到日本,包括最近我们抵制日货的原因,是因为日本的教科书问题。日本对儒学的继承也是用教材的形式体现出来。他们经过讨论,用官方的文件将儒学贯穿到教育当中。

在韩国,也是通过国家来贯彻的,在我们中国,我觉得缺少这个步骤。虽然儒学现在渐渐地热了,但是我们研究儒学的人,还是觉得很冷落。我讲起儒学研究的时候,有的同学说,刘老师,你研究了这么多年的儒学,总觉得你有些失落情绪。这种情绪在我内心当中还深深地潜在着,没有排除。因为我们从官方对儒学还是有冷有热,而且没有把它变成一种我们国家在过度期,在向现代社会转折期时的一个指导思想贯彻到教育当中。

我们各省都有精神文明办,但是他们和传统儒学是两码事,弄的还是一些支离破碎的东西,搞的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材,也是支离破碎的。他们把革命传统、人生观教育,还有中国传统教育像拼盘一样放在一起,没有一个系统,传统问题根本没有贯彻下去,成为一条线。所以我觉得这是第一条,我们的领导应该有系统地重视这件事。回目录>>>

双向交流,扬长避短方可成为主导

刘宗贤:第二,和西方文化的交流,但是也包括和东方文化的交流,我们现在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方文化的交流也是比较多的。但是我们到印度去,很多印度人对中国很向往。包括我五年前第一次去印度,我到一个小店买东西,他一看我是中国人,非常热情,说china?我说是,他就给我指着墙上一张在天坛的画,说,那是中国,他非常想到那里去。印度人也特别向往中国,但是中国文化对印度的影响非常薄弱,就像刚才老蔡讲的,他们不知道孔子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

还有我们在我女儿家所探讨的,中国留学生可不可以到印度的大学去留学,因为他们的收费比较低,我女婿当时就说,他们不重视中国的留学生。现在阿拉伯地区,伊朗这些国家,包括东南亚,很多国家到印度去学习,他们不敢说要中国的学生去,吸引中国学生去。所以这个文化交流还是非常差,这恐怕是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是东方大国,而且我们目前在交流方面也已经打开了局面。 至于和西方,我觉得相对来说,倒比较乐观。比如去年我们去美国,我感触特别深。当时我也是给他们讲儒学,我有点底气不足。因为他们从西方文化、西方模式的角度来研究儒学,相当有成就,我们在夏威夷大学接触到安乐哲,他带的博士生是北大的硕士毕业生,去给他当博士生。当时对我触动特别深,我觉得自己有点井底之蛙,没有看到这些。西方现在对儒学对中国文化的重视是相当可观的,这个对我的启发,我觉得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不仅是我们对他们的,而且我们要倾听他们对儒学,对中国文化是怎么想的。 第三点,也是我在研究东亚儒学时的体会。我觉得中国儒学遭到了那么多的批判,从我的感情上来讲,我对这种批判过去是深恶痛绝的。为什么要那么去批判自己的文化呢?这曾使得我们的文化发生了一些断裂。但是我通过研究东亚的儒学和文化转型的过程,才发现,今后儒学要在中国成为主流成为主导,恐怕还要清理一部分中国的传统。我不用"批判",用"清理"。我们可能还要在宣扬重视儒学的同时还面临一个重新清理的任务。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知道,哪些是积极的,我们应该继承;那些是消极的,我们应该废除。我和一些学者在学术讨论会中,有些学者就讲到儒学和中国腐败的关系,甚至有的学者说孟子的思想直接是中国腐败的根源。这些当然是一家之言,有些可能比较偏激。但是不管怎么说,这说明我们这方面的任务还是很重的。

顺便说一句,这几年来我研究儒学,我也参加过一些普及儒学工作,比如到学校去讲儒学,国际儒年,我和钱老师一起搞《论语》的普及读本,我们也遇到一些尴尬的经验。我们怎么给它定位,让每一个孩子幼儿园小学都开始读,而且有两个版本,一个给学生,一个给老师,给老师的有注释,故事和典故,给学生的就比较简单。但是怎么把这个读本推行开去,我们没有途径。我们倾注了很多精力,但是怎么去把它推行开,我们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好的途径。这就是说儒学在中国的路还非常长。我们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吧。掌声回目录>>>

教书育人,修炼成熟才是真正成功

洪秀平 :非常好,今天能够请三位专家,给我们做这样精彩的讲座和交流。我现在感到特别羞愧,我觉得我读英文的能力比我读古文的能力要强多少倍,我对西方的了解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是多很多。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连自己文化都不了解,有点愧对祖先。西方主流宗教的排他性还是很强,排斥其他的文化,只认自己的信仰为真理,其它都是邪的,我觉得难以接受。我也是在美国找回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信,特别是通过与国外一些新宗教流派的接触中,感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随着学校的发展,我有很多机会接触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我发现成熟的人不是很多。很多人的成功没有给他的家人,朋友,给这个社会带来有益的东西。我认识的一些朋友成功后众叛亲离,妻离子散。也有的成功了开始赌博,结果倾家荡产,他们的成功给他和家人带来了很多的灾难。有些人原先家境不好,后来成功了,但是很少回家看父母,几十年不回家过年,一个人把自己的父母忘记掉,连亲情都不要了,这算是什么成功? 我自己也是40岁以后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人。我现在43岁,我有一个愿望,希望我的小孩不会和我一样到40岁才明白该怎么做人。人变老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变成熟却是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修炼。成功不一定是的成熟,成熟才是真正的成功。

我正在编一本叫《平和故事》的书,希望通过我们很多学生及员工和老师的故事来给人一些启迪。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怎样去育人,一个老师,如果自己都不能为人师表,怎么可以教学生?

我跟郭教授和蔡教授都在说,我希望有能人志士会在珠海办一个文化书院。西方的大学,是把科学分门别类,培养工程师、专家,工匠,不是培养大师,不是培养君子。据我所知,中国古代的书院把各种学科融会贯通,首先培养如何做人,然后才是怎么做事。做人应该比做事更为重要。

从五四开始,救亡和救国是当务之急,我们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书院没有了。学好数理化,走边天下都不怕。就是现在,我们提出科教兴国,科技放在前面,教育放在后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教放在前面,科放在后面。中国对孩子的评价就是看你的分数高不高、能不能考上名牌大学,至于这个孩子为人处世的能力,做人方面人品如何则可以忽略不计。这是现代教育很大误区。

看看世界各国,知名的学校几乎全是民办学校。品牌来自于人品。品牌是个性的延展,在一个集体负责制的机构里里面,是很难有个性和独特性的。

珠海是中国城市里面比较有个性和独特风格的城市之一,这可能与当年珠海领导人十多年没有更换有关。如果一个城市的领导人频繁更换,这个城市很难形成自己的风格。哈佛大学校长一任可以四十多年,就可以把他的文化理念比较全面系统地贯彻到大学的方方面面中。这在公立学校是很难做得到的。

珠海著名的房地产丹田集团前段时间请了一个法国的建筑师来做策划,我们与丹田合作让这位建筑师给我们搞了一次讲座,他介绍法国的建筑风格,同时也对中国建筑盲目抄袭国外,缺乏个性的情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非常中肯。珠海特区报对这个活动也详细地报道了,引起不小反响。前一两个礼拜,我们请来了浙江卫视的主持人亚妮,她做了十年的文化节目,非常有品位的,获得了中国最佳主持人奖,她给我们带来了她做得一些精彩节目,也介绍了很多节目后面的故事。

今天在座的信孚集团总裁信总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信总创办的信孚教育集团,他在那里搞了15年之多,这是他理想的化身,多年努力的结晶。他不断请各种各样的学者到他的学校给老师和学生、员工讲课,提高信孚员工的素质和品位。我现在也向信总学习,我们这个沙龙也算是一个非正式的书院。以后可以定期举办。 下面咱们请信总讲讲吧。回目录>>>

任重道远,文化传播须众人共努力

信力建:今天有很多大师,我这是班门弄斧了。不过既然来了这么多朋友,也不妨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我很幸运,在1978年就到了中大中文系,当时是在国内实力比较雄厚的。当时我想学经济,那一年中大经济系的老师到了暨大,没办法,我就读了中文。现在看来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对中国的文化从那个时候就开始系统地学习。

1978年的时候打倒了四人帮,恢复了高考,思想蛮解放。原来在我们之前是工农兵占领校园,学生管老师,我去了之后,刚好在一个平衡点上,学生不专老师的政,老师也不专学生的政。到我快离开的时候,老师就开始专政了,那时候也不是老师,是政工干部,这些人摇身一变,全部变成了专家学者。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传统文化的走向。我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看了清朝元朝的一些资料。中国的本土文化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有人研究,从孔夫子之前开始,老子可能不是一个人,他的著述并不是他一个人写的,而是上千年,几千年来,中国古代观天象的祭司们慢慢积累下来的。《易经》也是这么一个情况。这,很关键,这是真正的传统,不能把它归为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学派。这是人类文明的遗产。
又要回到刘老师的问题,作为一个华人,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你要有责任保留一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定位。文化的传播有赖于所有的人。我觉得知识分子在中国的历史上应该起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转折期。

什么叫转折时期?元朝就是一个断裂,五代十国、魏晋南北朝都是一个文化的断代。从春秋开始,春秋有800年,秦汉作为中国文化巩固的时期,然后是唐、宋,明朝。清,也有一段时间,康乾盛世的时候,中国文化曾经辉煌过。另外一些时段呢,包括元朝、清朝前期大概有一百年的历史,中国的文化是不突显的。

整个历史来讲,有三个人,一个是霸王,暴政、土匪、强盗乱世。第二个是经济,商业、贸易、金钱、财富,这个应该是中性的,比暴政好一点,商是什么?协商、交换、互利。中国历史上重农轻商,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向欧洲这样的商业文明,我的一个看法是,政权太强大,这是因为政府太强大了,强大到不允许商人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最后一个是文化,虽然说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流传到今天,但是在历史上确实是多数都被消灭掉了。 刚才讲的四大文明里面,印度文明、埃及文明也是毁了,包括希腊文明。现在也有一派认为希腊罗马文明在西方延续下来了。但是原生态的文明,有人认为只剩下一个,就是中国文明,而欧洲文明是再生态的,因为它是继承罗马希腊的,因为它曾经在中世纪中断过。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是再生文明,它不是土生的。从这个文明角度来讲,我们的文明有很大的生命力。当然,正如刘教授刚才所说,你需要怎么样重新去界定。现在很多人,包括批林批孔的人、反对读经的人,其实他们没有读过经。他对传统的历史文化完全不了解,却又喜欢批判,认为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这个是很特别的一种现象。回目录>>>

民族自信,让我们能坦然面对世界

信力建:当然从中国文化背景这个角度来讲,五四运动,陈独秀、胡适铲除中国文化;到四人帮、文化大革命,再次把中国文明铲除。刚才谈到西化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很怕西化,凡是沾上一个外字的,我们就很紧张,为什么这么担忧?这是民族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其实,中国的对外开放,从唐朝时期就非常鼎盛了。唐朝首都长安街道上三个人里面有一个是外国人,唐朝的官员有不少是外国人,在唐朝日本留学生听说有五万之多,超过现在日本在华的留学生人数。 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是唐朝发明的,不管是什么人,你要做官,不管你是什么出身什么国籍,都来参加考试,考上了,就好好地做官。我没有查典故,但是我知道在唐朝,中国的文明已经到很高的水平。

我觉得中国文明是一个早慧的文明,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中国人没遇到西方人",再过五千年中国人还是悠哉悠哉。中国的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我们不需要借助船枪炮弹,我们不需要去打,我们不需要去占领别人领土。我们在中原这个肥沃的土地上面,和大自然和谐地相处已经延续几千年几万年,就一定可以再延续几千年几万年。 但是西方人跑来了,八国联军打开了中国的城门,大家都知道鸦片战争的,他们最后把中国搞定了,强制中国一定要西化,必须接受他们的东西。直到现在,我们所有的标准,所有的设备,所有的评估等等,都是西方人给我们的。我们能不能回到我们老祖宗那里。这是我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回目录>>>

中西合璧,在包容整合中走向统一

信力建:现在两派意见冲突很厉害,一派所谓要西化,我查到一个数据,中国官员中很多是留洋的,台湾,香港可能更厉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有的标准,造船的,机器的,汽车的,绿化的,食品安全的,全部都是西方的了。如此,你能不西化吗?你能按照孔子孟子的儒家学说来制定我们自己的标准吗? 我们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面,东西两望两茫茫,既没有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又没有东方的思维模式。孔子在五十岁才读的《易经》,我们现在有多少人读了《易经》。孔子时代倡导什么?整个历史来讲,三岁启蒙,开始读经,四书五经,一开篇就读圣贤书,"人之初,性本善",六个字,讲的什么?首先第一个字,讲的是"人",讲的是人性,讲中国人对人本身的认识。我们传统文化非常深刻,你读一下《论语》,《老子》,《道德经》,或者《庄子》,研究是特别深的。 而现在我们有一百年失去了这个传统;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认识非常浅薄,对自己、对人性没有认识;对人品,人格,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怎么找到一个定位,我们是很茫然的。既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又无法全部西化,我们到底要什么?

我们文化的未来,结论我认为只有一个,中国文明是人类文化宝贵的财富,是历史遗产。我个人认为我们也不能拒绝西方文明,或者印度、埃及、希腊罗马文明,这些都是人类的历史遗产,都有一个整合和慢慢走向统一的过程,中西合璧,好的东西慢慢都会凝固下来。让它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地自然沉淀下来。

关键在于,不要排斥,而要包容。要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所有的文明,不用暴力,一定是和平的手段。可以是儒家,可以是道家,这都无所谓,信什么教没有问题,个人有个人的神,个人有个人的信仰,但是不要用暴力去强迫别人和你一样。回目录>>>

改变人生,培养孩子就是构建未来

信力建: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如果一个小孩生下来以后,不给他回到人群,他会怎么样。前一年,前几个月,甚至前七天还好,七天以后不见到母亲不见到人,他就整个焦虑惊慌了。最典型的是喂母乳长大的人,如果是人养,他会是一个人,而被狼养,就是狼孩了,被猪养就是猪孩。而且被狼叼走的那个人,以后即使回到人群中来,也恢复不了人的本性了。人生环境教育,很重要的环节是最初始的时候,前面几天,那一个月、一年这些最初的体验会给人的一生成长打上了烙印 。

问题是我们现在是否有足够的文化传统的人,有学问的人去做这个普及的工作。这一点,还有待于专家学者来做。我去外国,在每个旅店房间里面的抽屉都会看到一本《圣经》,洪校长可以这么做的,把所有的酒店都放一本《论语》,中英对照,每个学校赠送一本《论语》,那我们平和就全国文明了。谢谢大家。

洪秀平 :我觉得你可以呀,你有一万个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 信力建:那我回去做,我做一万个,你做十万个。

众人笑。

洪秀平 :有人说孩子可能七岁以前形成了一种思维元素,将来以后通过这种元素进行思维。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圣经》里面有个故事,摩西把犹太人从埃及带回西奈半岛,他在回归的途中特别停留了四十年。因为他觉得老一代犹太人在埃及做了多年的奴隶,已经被奴化了,难以改变,摩西觉得这些人已经不配做新国家的国民了,他要让这代人死掉后,然后让新一代人回到国家做主人,建立理想中的犹太王国。


教育是面向未来阳光事业,教育改变人生,培养孩子就是把握未来,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做的事情就是为孩子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就是一项为未来培养文化传人的大事。

道在民间,既是规律也铭刻在历史

郭齐家:中国文化有这么几个特点,他很多东西是民间发动起来的,道在民间,道在山野。孔子当时创办私塾,他是私塾大师,官学是不接受他的。孔子是在公元前479年到公元前551年这段时间里的,到最后官学承认他,是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时代。道在民间,道在山野,农村引导城市,民间影响官方,这是一个规律。

真正有书院性质的都在民间。朱熹创办过书院,很多著名理学家都创办过书院,都是在民间,真正有书院性质的都是在民间。朱熹死了九年之后皇帝才给他平凡昭雪,肯定他。书院制定的规则最后被官方所认可和采纳,各个大学都按照书院的来做。这是民间创造的。大家知道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是朱熹写的。南宋末年以后,直到元朝,人们还都以为它是官方的,所有学校都按照这个来。 信总和洪校长都是民间的教育家,他们要是发动起来,我觉得,这就是孔子再生。

(笑身掌声四起)。

中国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它不是光读,光说,它落实到行动上,要做到。说得再好听,背得再多,没有用。所以我们能做一点就做一点。孝顺父母,说得很好听的话,但是如果你对父母根本不理睬,何谈孝顺。关键是我们要做,不在于你背多少,读多少,那是学问家的事,那是教书匠的事,我们希望大家能学一点做一点。不用多,先从《弟子规》开始。

 现在很多企业就在推广读《弟子规》,福建很多公司的经理,要他们所有的员工都看《弟子规》,一千零八十个字,很好背,很好学。小朋友三天到五天就能背了。大人慢一点,十天也可以背下来。但是重要的是要落实每句话,都要做到。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弟子规》上的要求,整个家庭就会变好了,整个社会的气质就会变化。我们不会等待人类毁灭,等待地球毁灭,我们要救自己,能多救一个人就多救一个,救了自己救身边的人。用什么救?传统文化,《弟子规》、《论语》。 洪秀平 :三位教授真的很不简单。不是所有的学者都有你们这种公德心和热情。前些天我结识了香港的一个儒商,叫汤恩佳,几位教授都认识,是香港孔教学院的院长。我们去了他家,很是惊讶,太豪华了,听说值几亿港币。

汤恩佳先生长期从事中华儒学文化研究,造诣极深,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自一九九二年接任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以来,以弘扬孔子学说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许。迄今为止,汤恩佳先生已向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60多个单位捐赠孔子铜像,以纪念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中华文明及世界文化所做出的特殊贡献。

汤先生待人十分谦卑,热情,一点也没有感觉到他如此有实力。我们只是一面之交,他就邀请我带朋友到他家吃饭,与他谈孔子,儒学。他是五个公司的董事长,但是他十多来把他百分子九十的精力都投入与儒家文化的推广上。他组织人员编写了香港小学儒家德育课程,我要了一套,我看了得益很多。我让我的孩子们看。中国的企业家应该向汤先生学习,事业发达后将自己的财力来弘道,而不是挥霍张扬。

信总很想在珠海办学校。我觉得还是先办书院比较好,培养管理人才。平和现在是想做一个品牌,目前我没有想过到异地去开分校。我们是在办学校,不是开快餐馆。即便是西方的快餐店,他们也是有非常严格的管理和培训机制,不会盲目扩张。首先需要培养好管理人员,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只有一批德才兼备的管理人员,认同我们的理念,才有到异地办分校的可能。珠海的文化书院也许可以帮助培养这样的管理人员。回目录>>>

和谐有序,人类社会富才有生命力

丁联盟:今天真的是很有幸,被邀请来参加这样一个很难得的座谈会,我想简单讲一点感想。对中国文化,我也是一个爱好者。我是学工科的,1983年毕业,但是对文化,我很爱好,也很关注。

说到文化,我认为首先要谈人,人是什么?人是谁?可能我说话有点偏激。我认为,现在还没有研究透,人到底是什么。而且就是对人类研究透了,而文化的涵义也是不确的,也是有层次的、良莠不齐的、也是有正有邪的。

文化实际上解决的也是一个人本身的问题。人创造了文化,它反过来也为人服务。人,看作是宇宙的际遇也好,或者别的什么也好,他的存在总是有这样的因缘,所以是自生自灭,还是自己拯救自己这是需要正视的问题。

人性也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方面,有恶的有善的,有阴的有阳的,文化实际上就是一个润滑剂、调节剂、一个桥梁。要看你是什么样的文化,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可能对善的方面张扬更多,对恶的方面有一些抑制。

现在首先要正本清源,传统文化中哪些真正是未来有生命力的东西,是在全球都能行得通的东西。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要吸收别人的东西。我有一个困惑,我觉得人有的时候是不可救药的,可能这些文化到头来都是自欺欺人的,那么就看人类本身的造化到底怎么样,也有可能如一些未来学者,罗马俱乐部成员所担心的,可能在你不觉察的时候,人类灾难就突然爆发了,来不及,等你意识到时为时已晚。

要维持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机制和文化来相适应,否则像郭教授所担心的未来地球的毁灭和灾难可能都会出现。人类是否有这样的智慧,在没有出现这种灾难之前给自己紧急刹车?这当然要靠传统文化,东方传统文化里面确实存在有益于全球人的东西,但也要靠全人类的智慧。

我们现在人类世界是一个地球村的概念,从这个角度来讲,文化研究应该是全球文化的研究。孔子提倡大同世界,融合才是全球的未来,我觉得可能有一个吸收和发扬的问题,有个正本清源的问题。这里面提到我们首先要追求和谐,这是中国文化最传统和本质的东西,但是西方的"有序"则是它所缺少的。

和谐和生命力,这是一个哲学的范畴,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死亡状态也是和谐的,物理学有个熵的概念,是个能量趋于平衡的概念,其最终是没有能量流动,也可理解为极度和谐,但是它是一个死寂状态、没有生命力。

有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光从科学上、从人文、社会制度、社会秩序上,它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公平、公正,也是充满生命力的一个标准。而且这个有序是一个节能状态,在和谐的状态下的一个东西。

我们提倡和谐社会,一个有序的和谐社会,这才是我们真正要追求的东西。

掌声。回目录>>>

文化冲突,达到平衡才可带来和平

洪秀平 :很好,丁先生谈到的和谐有序,事实上就是涵盖了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元素,在座的彭先生也是海归者,他是很投入地从事文化传播工作,因为他事实上也代表了一种新兴的信念。国际教育基金会的创始人是韩国人,他是现代东方人中对西方影响比较大的人,他创造了一个学说,实际上是把基督文化和儒家文化结合起来的一个理念。我也看了他们不少文章,有启发。

彭小鹏:其实我体悟的过程跟秀平比较相似,我在美国16年,从否定自己的中国文化,到慢慢走向对它的肯定。我在西方碰到一个很困惑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定位自己的文化。这是很多中国人初到外国去一个很大的困扰,你要吸收外国人什么东西,发扬自己什么东西。我们有在国内成长的潜移默化的东西,但是它很零碎,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东西,而且经过了很多的批判,所以对比这几个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我们这一代人一般都是持比较否定的态度。 到了外国以后,我发现很多中国人都有这个困扰,特别是他们的第二代,他不被西方人接受,也不被自己的中国人接受,夹在两个社会中间,挺惨的。我平时很喜欢看书,也很喜欢看传统的小说,支离破碎地这里吸收一点,那里吸收一点,直到我看了我的老师文博士的书之后,我才找到中国人本身文化的价值和定位。

我们东方文化是一个纵文化,西方文化是横文化。西方横文化表现在人人平等,包括彼此见面都是握手,这是平等的。东方文化是从上到下,连打招呼都是点头鞠躬。一个强调纵一个强调横,它要怎么形成和谐?今天的世界,如果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没有达到和谐,讲和平,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而且大家知道,西方文明,不管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它正在影响到东方,虽然东方文化现在也在慢慢影响西方,但是这种影响力还是不够的。 我从三位学者的看法中也知道东方文化还是处于弱势。你可以看到这个世界不平衡。为什么不平衡?纵文化其实应该是轴心文化,轴心文化的这个轴,不强壮,一个轮子的轴如果不强,它就走不了。所以这个世界要达到一个和平,达到一个大同,必须纵文化和横文化各就各位,成为一个90度,达到一个平衡点,才有可能为这个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

通过这样的学习,我在反思自己的文化,特别是我回到中国参加了国际教育基金会的工作,我才慢慢了解了中国的文化,我也在补课,就像秀平一样。当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我们怎么可能对自己有信心?

而只有当我们明白自己的文化,明白自己是谁,明白人类是谁,人类的责任是什么,我们才可能主管这个社会,这个宇宙,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才有可能和谐。
洪秀平 :东方比较强调做人,西方比较强调做事。把这两个结合起来,也许会带到世界的和谐。回目录>>>

有限资源,生存竞争审视文化价值

丁联盟:这里有一个困惑,实际上世界战争也是生存空间的争夺,包括现在日本,我能理解它,它是岛国,它要追求它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它不这样做将来就只能萎缩下去,所以它从种族延续的角度,追求它未来的空间,需要一种侵占思维。但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它这种发展是错的,因为它侵害了了别人的利益。如果未来世界没有真正的和谐,中国也要面对这样的问题,美国为什么要争夺霸权、争夺资源?因为这样它将来才有生命力。

地球的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可能煤炭用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没有了,石油可能在本世纪中叶就没有了,那么我们再靠什么资源来维持我们的生活方式。靠太阳能么?我们现在还没有这样的设备,如果发展这些设备的话,你要投入大量的财富资源,这是矛盾,也不是一下子能实现的,到时候僧多粥少,那就会弱肉强食。

这个时候我们谈文化,怎么谈?什么文化才是有价值的,才是主导文化?困惑就在这里,人到底是什么,地球上到底能够允许多少人生存,它还能够提供多少资源?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都是靠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来维持的。财富说到底就是资源的转换。人将来会怎么办? 将来美国人也许就认为地球只允许美国人生存,其他人没有生存的价值,而是在无谓的消耗资源,就像希特勒的观点,你们是渺小的人种。如果这种文化占主导地位,那么尽管现在大家还能够一起相处,不会有大事;一旦真正到了那个时候,它就认为自己那个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其他人没有价值,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没有必要存在,它会用战争把你们消灭掉,把你那个国家的资源据为己有,所以这些问题所涉及到的问题,还是很严峻的。

郭齐家:台湾一个人叫龙应台,写文章说,80年代台湾污染很厉害,生的孩子没有头。最近在中国湖南还是什么地方,又看到这种情况的污染,他说这个地方生的孩子肯定也是没有头的。如果我们将来就是这样,怎么办?

有名的一个医学院士前段时间发表一篇论文说,如果我们现在再吃这些东西,五十年后中国人生不了孩子的,精子卵子数突然减少,而且不活跃,不能结合,十几年前巴黎上海做过实验,男子的精子数已经不能够生孩子了,五十年后中国人生不了孩子,不就是毁灭了吗?断子绝孙是骂人最厉害的话,以后不用节制生育了,都生不了了。五十年很快啊,如果我们再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回目录>>>

天人合一,人和自然都需走向和谐

丁联盟:对人的潜能的研究,应该作为国家的一个显学,来大力研究。像中国气功的辟谷,可以让人很长时间不吃饭都没有问题,还能驱除一些病症。那么这些东西,都是通过客观的事实证明了人对物质的需要是很有限的。这里有很多东西也是要通过对人自身的研究来规划整个人类,既是一个文化问题,也是一个人类未来的大课题。

彭小鹏:这是今天我们这个世界对于人是什么,人的价值在这里,牵扯到整个人生观的最基本点,如果人类不解决这个问题,讲什么东西都是很难的。人对自身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谈何去治理这个地球。我觉得宗教也好,政治也好,经济也好,各大领域,都是人在操作,他用什么价值观去操作,最后还是要谈到人对自己是怎么了解的问题。人对生活,对自然,对所有这些,最终还是牵扯到我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什么,我要往哪里去。这是很基本的问题。


洪秀平 :有一个德国的经济学家叫舒马克( EF.Schumacher) ,他在三十年前写了一本很有影响力的书,叫" Small is beautiful", "小即美"。他提倡一种佛教经济,以最小的消费获得最大的幸福。美国的模式,西方的模式是想以最大的消费来换来取最大的幸福。我在美国生活五年,彭先生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我觉得很多美国人很多都活并不开心。美国20%到30%的成人是独居的,他们最好的朋友是他们宠物,美国心理医生最多,收入很高,很多人忧烦恼没有地方倾诉。很多中国人梦想有洋房汽车,当你都有了一切后,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大房子里面,你会开心吗?

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并不能划等号。去了国外的人有很多才会明白天堂和地狱不在外表而在你内心深处,现在中国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很多有钱人活得并不开心。现在流行语是:穷的只剩钱了。

西方的消费文化带来的破坏很大,现在中国也走了这条死路,十年前中国还是石油出口国,现在成了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世界上污染最厉害的城市基本上都在中国,生活质量非常差,生态环境非常差,如果中国走西方的路,绝对是死路一条,不仅给中国带来毁灭,而且给世界也带来毁灭。

这么多的人口。美国是中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消耗世界30%多的能源,中国人如果像美国一样,每人都有一辆汽车,现在中国在推销汽车文化,鼓励人买车,把各种各样的费用降低,这完全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方式。

天人合一,人和自然都需走向和谐。钱不代表幸福,消费不代表幸福,如果能够明白的话,社会才会达到真正的和谐。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精髓,便是体现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 ,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必将给中国和世界的和谐,营造新的契机 。

感谢各位积极参与交流,时间不早了,大家这次聚在一起很难得,一起留个影吧。谢谢大家。回目录>>>

编辑:洪秀娟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杭州员工大会:春暖迎校庆,花开在平和(图文)
杭州员工大会:春暖迎
新东方教育同仁莅临平和英语村指导交流
新东方教育同仁莅临平
杭州平和五周年:魅力平和,英语人生(图文)
杭州平和五周年:魅力
高桥初中:谈笑皆英语,春雨润无声
高桥初中:谈笑皆英语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